论文摘要:英汉称呼语系统差异巨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汉语的称呼语系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称呼语系统之一,而英语的称呼语系统却相对简单。导致称呼语系统差异的原因有很多也很复杂,经济原因,政治原因,历史原因等等不一而足。
论文关键词:英汉称呼语;文化背景;主体意识形态;家庭结构
本文主要从三方面解释:文化背景、主体意识形态和家庭结构等。
从文化背景来看,中国封建社会有严格的宗法观念制度。在家族内部和整个社会中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男女有别,长幼有序,君臣有纲”。家庭内亲属称谓辈分排行清晰,严格区分血亲与姻亲、宗族与外宗族,明确了个人的名分地位、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汉语中广泛使用的拟亲属称谓语负载了亲属称谓的文化内涵,反映出中国人在交际活动中想利用亲属称谓拉近距离、融洽关系的社会心理。称呼语不仅反映人际关系也反映社会关系。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受社会体系和封建道德的限制,称呼语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人际关系的态度,尤其是对亲属的态度。汉语的称呼语是用来保持不同辈分和不同阶层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的,而英语称呼语反映了商品经济社会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自由、民主和平等思想。前者作为农业经济模式和等级观念的产物,其中的亲属称谓更重视血缘关系,带有相当的封建等级成分也反映了儒家思想的魅力和特点。而后者带有人文特点,精华在于个体自由和对自由的尊重,因为西方社会在封建社会之后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一直追求 “自由、平等和独立” 。
从主体意识形态来看,中国社会是个传统的父系社会。在整个封建社会中, 男性享有较高地位,不管是在家庭里还是社会上,男性和女性的地位相差悬殊。在旧中国,女性必须遵守“三从四德”。“三从四德”是为适应父权制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进行的规范要求。“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三从”表明了男性的地位有多高;“四德”则反映了女性的地位有多低。
从家庭结构来看,古代中国以“大家庭”居多,几代人住在一起,三世同堂、四世同堂都不稀奇,其中的各种亲属关系、主仆关系清晰明了。而相比之下,西方以“核心家庭”为主,往往是父母和孩子两代人住在一起,只有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特别清晰,而别的亲属关系相对模糊,简单的例子就是cousin和uncle的用法。部分由于家庭结构相对简单,以至亲属称谓相对泛化。在西方,继承权是双向的,也就是父系和母系的亲属都有继承权,而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女性成员是没有资格沿袭娘家的地位和财产的,因为女性是要嫁给外姓人进而变成一个外人的。古语“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对男女地位的一个极大的讽刺。《红楼梦》里黛玉机智回答老祖宗关于读什么书的回答可以做佐证。聪敏的她发现老祖宗并不真在意她读什么书,而且对女孩读书并不持有肯定态度。过去鲜有女性受教育,不是因为她们不愿意而是很多女性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尤其在贫困家庭里,在不能保障儿女都受教育的情况下,通常是让女孩做出牺牲。另外,父系家族里的亲戚比母亲家族的要更亲一些,比如某人同姨、舅的距离比同叔、伯的距离要远,尽管从血缘关系来看二者是一样的。一个有力的例子如下:对父系亲属的称呼包括祖父、祖母、孙子、孙女、侄子、侄女、堂兄弟姐妹等;与之相对应的母系亲属称谓则包括外祖父、外祖母、外孙、外孙女、外甥、外甥、表兄弟姐妹 (“表” 指外面或者表面,与“里”相对)等。有的以 “外”开头, 本身就表示了“远”。然而在英语里面就缺少如此明确的区分。例如,grandfather、grandmother、grandson、granddaughter、nephew、niece 和cousin 既可以指父系家族的亲属也可以指母系家族的,没有明确的区分。
从另一个角度看,亲戚有两个来源,一个来自血缘关系,另一个来自婚姻关系。前者称为血亲,例如爸爸、妈妈、(外)祖父、(外)祖母、姑、姨、 舅、叔等;后者称为姻亲, 例如姨父、姑父、舅母、婶母和伯母等。血亲比姻亲要亲。汉语里面对每个人都有具体的称呼语但英语里面就不能全给他们找到完全对应的称呼语。
中国人多少年来已经习惯于不平等型称呼,显示权力型的垂直社会关系。在社会关系里,人们可以对同龄的同事、朋友、同学等直呼其名,除非是对方比自己地位高。地位高权力大的人可以直接称呼别人名字,比如领导对下属、老师对学生、父母对孩子等。另外,中国人经常用“老+姓”来称呼同龄人以表亲近和随意,而“姓+老”则是用来称呼知识渊博或是德高望重人士的敬称。英语称呼文化则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西方社会更习惯于平等型称呼,也是平等关系的一个象征。在英语国家里,以名字称呼对方很常见且也并不表明不尊重。对于孩子来说以名字称呼父母甚至是祖父母也不算无礼,这在中国是绝对不可想象的不可接受的大逆不道的行为。英语里面也不用“老+姓”因为在西方文化里,“老”象征弱、无用、保守、缺乏创造性和活力等。
汉语里面很多职业名或头衔都可以用作呼语,例如医生、老师、会计、木匠、工程师、护士、教授等,而英语不一样,除了极少数职业的名字可以被用作呼语例如医生、护士、服务员、行李员等,一般用作职业的名不能用作呼语。他们更倾向于用“Mr./Miss/Ms. +姓氏” 。在英语里面,不能称呼某个教师为“Teacher Li” 或者某个工程师为“Engineer Wang”是常识。这种情况下,中国人就可以说“李老师”,“王工”,而英语国家的人就会说 “Mr. Li”、 “Mr. Wang” 、或者直接说 “Sir”。许多学生会直接称呼老师的名字,老师也不会觉得反感或者被冒犯。在中国这种做法就是不可思议的。中国所谓的“尊师重教”传统由来已久,理论上学生对老师是要十分尊重的,不可以名相称的。
谈到对陌生人的称呼,除了拟亲属称谓外,汉语里还有“先生”、“小姐”、 “太太”、“女士”、“师傅”、“同志”、“朋友”、“美女”等被广泛运用。 “先生”是经常在正式场合里被用于称呼“白领”——脑力劳动者,而“师傅” 更经常用于称呼“蓝领”——体力劳动者,这个称呼最初是用来称呼技术熟练的工人、司机、厨师等,但现在已经被泛化,使用范围更加广泛,且不分性别和职业。而英语里面,“Sir / Madame”最经常被用于称呼陌生人,表达尊重的同时也传达了一种距离感。熟人之间经常直接称呼名字,不过为了表示礼貌也会在姓氏前面加上 “Mr. / Mrs. / Miss”做称呼,这一点倒是和汉语用法不冲突,中国人也会称呼“王女士”,“赵先生”,“孙小姐”等等。
不同国家的文化各有千秋,千差万别,称呼语仅是其中一隅。了解称呼语方面的差异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异域文化。
随机阅读
热榜阅读
本周TOP10
- [语言文化] 浅谈语言学习策略培训的模
- [语言文化] 浅谈跨文化意识对大学英语
- [语言文化] 英汉表述之“简”与“繁”
- [语言文化] 浅谈英语委婉语的特点及应
- [语言文化] 浅析译者的主体性
- [语言文化] 浅议英汉习语中动物词汇载
- [语言文化] 国内语用学研究综述
- [语言文化] 试论言语行为理论综合评述
- [语言文化] 浅谈美国新闻报道中关于战
- [语言文化] 浅议广告英语的修辞特点
- [语言文化] 试析语篇的意向性及其作用
- [语言文化] 试论语篇歧义:言语行为理
- [语言文化] 试论间接言语行为为理论
- [语言文化] 重视语言文化差异 培养学
- [语言文化] 言语合作性的语用标记关联
- [语言文化] 新词意义构建的概念合成理